全球車聞


歐盟2035年禁售燃油新車執行上有問題?不該丟給歐洲車廠去處理!  

明明是個環保、永續、脫碳議題,但目前已經演變成車廠與歐盟之間的攻防戰,因為這將是「生死關頭」之重大決策,歐盟一意孤行可能會導致歐洲汽車工業幾近全軍覆沒的慘狀,而關鍵點可能就在今年9月中,賓士執行長已跳出來反對此一禁令,並非歐洲車廠不願遵守,而是時間點壓得太緊喘不過氣。(相關報導 https://www.lian-car.com/articles/read/40403.html

其實歐洲車廠不只是反對2035年的燃油新車禁令,其他還要反對的是過於嚴苛的碳排放緊箍咒,即便歐盟在這方面做出了一些妥協,原本將於2025年生效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標,也就是CAFE車廠總碳排放量管制,已不再要求各車廠要在今年底前達成,如此一來多數車廠都將免去鉅額的罰款,但問題並沒有解決,因為歐盟將要統計2025~2027年期間的平均碳排放量,雖非逐年檢視與開罰,但各車廠普遍的看法乃是~環保節能新動力之研發、量產、行銷、成本控制...都沒有這麼快!

目前歐盟的減碳緊箍咒乃是2025年~2029年的碳排放新目標,將比2021年~2024年的目標減低15%,也就是2029年前的CAFE門檻將來到93.6克/公里的嚴苛程度。關鍵在於車輛廢氣排放減碳15%不是引擎調一調、改一改就能解決的是,基本上使用輕油電動力完全不可能通過93.6 g/km這樣的門檻,即便全面採用Full Hybrid動力也無法達成!看到這裡,相信多數人都明白,不論是2027年或是2029年,多數歐洲車廠幾乎都是「罰定了」甚至死定了!

不妨瞧瞧,歐洲車當中有多少的Full Hybrid動力?真的不多!連歐洲第一大國民品牌Volkswagen自家的Full Hybrid動力都還在研發當中,其他歐洲車廠就不用多說。好的,放眼全世界不就只有Toyota有此能耐達到全面Full Hybrid的境界?這豈不是叫其他車廠都不要在歐洲賣車了嗎?還是通通都要向Toyota買全油電動力?基本上豐田也給不了這麼多,所以結果只有一條路,那就是乖乖繳罰款。

試想,Toyota研發油電動力約30年,歐洲車廠僅有不到3年的時間就要生出來,而且還要竭力壓低成本並普及化。目前電池、馬達、逆變器成本都在漲,稀土、磁礦都掌握在中國手上,歐洲車廠怎麼玩?

更何況,即使全面Full Hybrid化、去純油與輕油電化,依然無法通過93.6g/km的門檻,意謂車廠還要售出一定數量的PHEV與純電動車,才能順利平衡並通過2029年的CAFE門檻。今日電動車與PHEV皆非歐洲市場銷售主流,因此歐洲車廠認為不該只針對汽車製造商開刀,怎不管管消費者的習性與態度?但消費者當然也有話說,PHEV與電動車售價昂貴,公共充電設施又不普及,加上歐洲能源短缺,買PHEV與純電動車遇到嚴冬豈不是等死與找死?

好的,這只是開端喔!也就是說93.6 g/km的門檻只是前菜,後面還有主餐與副餐。從2030年到2034年,CAFE之目標將進一步降至49.5克/公里,意謂Full Hybrid動力也會被迫淘汰,僅能留下PHEV與純電動車。接著就是2035年,終極目標「0克/公里」就此出現!基於這樣的步調,您會不會覺得太倉促了?更何況其他產業都還沒有脫碳,連2050年淨零碳排都有問題,為何歐盟要提前至2035年達到新車全面零碳排?即便考量路上仍會有大量的燃油中古車在運行,需要時間汰換,但2035年的期限真的掐得太緊。

其他緊箍咒還包括汽車燃油的碳稅將會越來越高,最後汽油與柴油會貴到讓消費者不敢買也買不起。此外還有燃油車還會有其他昂貴的使用成本,如高貴的進城費、停車費、保險費、逐年累加的牌照稅...等等用來掐死燃油車主,在在都將使得燃油車的「身價」倍增!看誰還敢碰?

這所衍生出的問題就是歐洲車廠寧可不在歐盟境內賣車,賣一台罰一台有意義嗎?當然是轉向其他地區發展,也就是產業外移的意思,事實上許多車廠也都在積極開發全球市場並建立基地,甚至美國都比歐洲更容易待下去。此時電動車製造能力極強的中國車廠,可能還有韓國車廠,其他還有油電龍頭Toyota,Honda、Nissan、Mitsubishi在油電方面可能也都有其一分,總之這些外來品牌將橫掃歐洲汽車市場,恣意抬高車價,屆時關稅擋也擋不了,最後倒楣的會是誰?

此外,Stellantis汽車集團表示,僅僅針對CAFE與相關環保法規,研發部門就要耗費25%的工時解決這些問題,在此期間沒有創造其他任何價值,包括性能、舒適、耐用度、成本控制...等等,非常浪費時間與資源,而且會讓歐洲車廠在全球失去競爭力。

目前看來,這不是各說各話的情形,而是攸關歐洲車廠的生存問題,嚴重性甚至高於美國的關稅制裁。畢竟解決高關稅屏障只要將產業移入美國境內即可獲得抒解,但歐盟的碳排放緊箍咒可是難以解除的魔咒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