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輪之外


政府心中的禁忌話題,價稅分離千萬不可說!  

撰文:蔡至兼 Chien

最近機車圈炒得沸沸揚揚的話題,莫過於業者要求降低或者取消貨物稅一事,主要是目前的新車售價是包含出廠價與貨物稅在內,業者的立場只是替政府代收,但絕大部分的消費者卻認定業者賺很大,殊不知此乃心中最怕被戳破的禁忌話題。

「中華民國萬萬稅」乃眾所皆知之事,即使字面上的解釋與中央稅收無關,但卻還是巧妙地讓銀兩從民眾百姓荷包飛出,而對於這個貨物稅這個東西,其實有點類似於奢侈稅或者專賣稅,在咱們財政部的網站中,按照官方說法貨物稅最早起源可追溯至「西元前10世紀」,是地,你真的沒看錯,就是西周時期(看來所有東西制度推給老祖宗就對了),不過從1980-1990年開始,逐漸針對多項產品減稅或者取消徵收,唯獨油氣類和車輛類卻仍須徵收比例頗高的貨物稅,為什麼?因位這兩大類可是居稅收來源重要地位,尤其1990年後更佔貨物稅總稅收的八成以上,所以你說重不重要?政府會輕易做調整或者取消嗎?看來機率恐怕不高吧!

正因為官員們的思維仍停留在過去,從財政部門解釋貨物稅起源從三千年前談起,就知道相關單位的腦袋完全沒有與時俱進,此話怎麼說?就以「全民交通工具」的機車來說,目前全台機車總數超過1,390萬輛,等於2,300萬人口中平均每1.6人就有一輛機車,尤其偏鄉甚至都會區之外更是普及,機車等同於「全民交通工具」,然而在台灣經濟起飛之際,汽車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,雖然當時機車已進入國產化,但價格與收入在民眾生活中仍屬於奢侈品,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課徵貨物稅或許有其道理,然而在台灣的庶民經濟中,機車可是扮演不可或缺的民生必需品角色,尤其現在更和家電相當,有些機種價格甚至比起蘋果手機或電腦還便宜,要徵收貨物稅似乎說不過去。不過站在政府的立場,每年80萬輛的規模(還須扣除電動機車)、且佔八成以上的稅源怎麼能輕易放棄,放棄了等同於放掉嘴裡肉,算盤打一打絕對划不來。

同時據業界也藉人士分析,經濟部工業局及各大機車業者在貨物稅雖有初步共識,政府也明白指示貨物税調降金額必須反應在售價上,但希望業者切勿以改款抬高價格的方式,讓消費者產生不好觀感,使得政府美意被打折。同時針對調降排氣量以150c.c.以下為主,期望各業者廣宣不要再宣傳貨物税由17%降為0%的事,甚至是採出廠價與稅金分離,公部門的長官們主要怕影響年底買氣,及擔心環保團體及在野黨立委進行杯葛,但最後這句話我的解讀是,政府並非憂心環保團體與在野黨的杯葛,而是害怕引起民怨,因為浪退了終於知道有沒有穿褲子、穿什麼樣的褲子,原形畢露後民眾恍然大悟原來買車還要繳一大筆錢給國庫,老百姓若不以選票教訓那才奇怪。

所以要調降貨物稅是政府不可說、也不會做的秘密,他們寧可以補助為條件,也絕對不去調整稅率,畢竟肥羊在口(甚至已經入肚)多年焉有道理就這樣給捨棄呢?

***本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公司立場***